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力打造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开播,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关注和好评,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方面获得成功。我作为思想解读人参加了第一集《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和第十二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录制,感触很深。该节目受到观众欢迎,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解读的是人民喜欢的理论
节目解读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大电视观众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大家都知道,自己身边的巨大变化来自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
我参与录制的第一集节目,解读的是初心这一主题。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要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落下;全面深化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要使人民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要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护人员、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真正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我参与录制的第十二集节目解读的是梦想,也就是中国梦这一主题。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作出了不懈努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没像今天这样自信和自豪。了解中国梦的由来、内涵和前景,广大观众一定会自觉为实现这一伟大梦想而奋斗。
用典故阐释党的创新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几乎每一篇都要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典故名句。从典故入手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让广大观众喜闻乐见,更重要的是,说清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
第一集节目中解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3个典故。第一个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1日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引用唐朝诗人孟郊《上达奚舍人》中的“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来赞颂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第二个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礼记·大学》中的“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来说明党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第三个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月12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史记·商君列传》的“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来说明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正视、主动改正。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指出、帮助改进。对同志的提醒批评,要闻过则喜、虚心接受。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典故非常精当。节目中蒙曼等传统文化研究专家的释义也很到位,既讲清了典故本来的意义,又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想要表达的意思,让观众听来兴味盎然,得到了思想的启迪。
用故事来讲道理
节目解读的是理论,但通篇充满了故事,用故事讲道理,是该节目的一大特点。
我在节目第一集中解读初心,讲了一些革命烈士和模范人物的故事。夏明翰烈士在就义前夕,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诗句,表达了为革命连死都不怕的坚定意志。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描绘了未来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虽然他深知这样的中国自己看不到,却无怨无悔为之奋斗。杨靖宇烈士弹尽粮绝,壮烈牺牲。日本侵略军解剖他的遗体,发现肠胃里头一粒粮食都没有,只有树皮、草根、棉絮。王进喜一生奉献给大庆油田开发,自己只活到47岁。焦裕禄为了治沙,42岁就离开了人世。邓稼先为了研制核武器,隐姓埋名28年,62岁离开了人世。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
我在第十二集中解读中国梦,回顾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伴随每一次侵略战争的,基本上都是中国的割地赔款。进入20世纪,八国联军分区占领北京,并在紫禁城阅兵。那时的中国人就有一个梦想,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故事就是事实。讲故事,不光生动,更有说服力。通过一个个故事,广大观众就能明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或论述的由来、指向、实践效果和理论意义,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认同这一思想。除以上3点外,该节目还有一些可取之处。
比如,主题选得很准,分别是初心、信仰、忠诚、担当、爱国、诚信、创新、绿色、共享、自信、奋斗、梦想。讲清这些问题,就能使广大观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较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
还比如,节目构思巧妙。虽然节目的主要形式是专家讲解,但不同于其他讲课、演说、访谈类节目,由习近平总书记原音短片、经典释义、思想解读、现场嘉宾访谈和集体诵读等部分构成。原音短片选取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典故阐释思想的精彩段落,经典释义是解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典故名句,思想解读是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某一方面的思想或重要论述,现场嘉宾访谈主要是请嘉宾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案例,集体诵读选取的是与节目主题密切相关的经典诗词。这样的节目结构丰富多样,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也有党的创新理论伟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再比如,选对节目的参与者。节目邀请的传统文化研究专家有着深厚的学养,理论工作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深入研究,访谈嘉宾往往是新时代重大事件或重大成就的参与者、见证者,还有,纪念馆讲解员能讲出让人感动的故事,思政课教师易于同年轻人沟通。这些人在节目中谈自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有穿透力、说服力、感染力。
该节目的受欢迎启示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大有可为,只要理论工作者和媒体工作者真正理解了党的创新理论,又善于用创新的方法传递给广大群众,党的创新理论一定能发挥直抵人心的力量,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认同。
来源:人民日报
- 上一篇:共产党人靠什么看得更远
- 下一篇: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要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