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普及传播
日期:2022-07-03  作者:[db:作者] 来源:纪律检查委员会  浏览量:78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进一步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研究与宣传阐释,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2022年6月18日,教育部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分中心主办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普及传播:理论•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参会。

强化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阐释

 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研究员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源泉和思想基础,应该从三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深厚科学基础的真理性理论,是富有远大理想的现实性理论,正是这一理论品格孕育了我们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风范;二是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强大揭示世界力量和改造世界力量的革命的理论,是具有伟大斗争精神的理论,正是这一理论气质孕育了我们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格;三是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政治人民性的理论,是坚定捍卫人民利益的理论,正是这一理论性质孕育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风骨。

 伟大建党精神是百年大党何以风华正茂的精神密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副主编、中央财经大学赵付科教授指出,伟大建党精神包含了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追求、政治品格、顽强意志、优良作风,展现了党的强大思想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精神优势和道德优势,为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滋养。

 伟大建党精神要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深处,思想的根部,高举旗帜同心同德,锻造成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周敬青教授从时空坐标的三个视角出发,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时空坐标的轴心是不负人民;理论维度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文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结合的产物;实践向度是锻造一个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科学性、理想性、实践性和革命性,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社会科学》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姜佑福研究员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起”“承”“转”“合”的统一整体:“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之“起”;“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之“承”;“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之“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之“合”。

 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层逻辑

 历史主动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辉煌的精神密码,两者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从三个方面深刻阐述历史主动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理路:一是把握历史主动,我们百年大党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探索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景式呈现;二是赢得历史主动,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在守正创新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变革性实践;三是创造历史主动,在守正创新中进一步加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实践。

 伟大建党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永恒动力。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认为,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中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在迈向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将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传承、发扬光大。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主动”的鲜明体现。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教授认为,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一是要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性视角,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及其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精神的逻辑关联;二是要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性视角,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的源头性价值;三是要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性视角,讲清楚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历史进程。

 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伟大斗争和伟大实践,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气神。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邱仁富教授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中积淀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中锻造的,也是在中国共产党践行党的初心使命,践行党的政治承诺中淬炼出来的,彰显了人民性;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20世纪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为中国革命提供精神力量,把中国人民从一盘散沙组织起来,变成了坚不可摧的力量,彰显了时代性;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中国精神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了新的内涵。伟大建党精神既是对传统民族精神的坚守和再造,更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精神力量,彰显了创新性。

 将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伟大建党精神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伟大建党精神是百年党史的价值凝练与理论深化,是思政课程提升育人价值的源头活水。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玉华教授指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主要通过“知、情、意、行”四个行为养成,是一个逐步上升逐步整合的过程,从了解到触动,再到思考与行动,也是德育工作与心理学理论中常见的说法。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伟业的精神财富,是促使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推力。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慧教授指出,当代青年,尤其应该学习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既是新形势下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必然要求、应对三个“百年”时代背景的客观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方位下探索真理、提升自我的发展要求;当代青年应该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树立历史意识、世界意识、问题意识,从而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创新自信,不断获取伟大建党精神的营养和动力,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推进内容创新和话语创新。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嵘均教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具体而言,一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育人;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做到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二是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让伟大建党精神和理论回归常识、常态、常情、常理、常行。三是要让日常行为遵循人性,倡导德性,锤炼党性,把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惯常、惯性、惯例,绵延不绝、久久为功。

 不断创新伟大建党精神的普及传播方式

 普及传播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精神血脉,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教授认为,新时代深入推进、发扬光大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在于,只有当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理论成果得到深入严谨的研究阐发、机制保障、文化熏染,并且不断取得自我革新时,才得以切中社会现实,在现实实践中真正落地。

 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加强理论传播的创新,不断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普及传播与实践转化。复旦大学马院院长李冉教授认为,一是要注重对于苦难的理论叙事,在苦难史的叙事中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性和说服力,提高伟大建党精神普及传播的力量感。二是立足于现实之人进行普及传播,不能脱离社会和现实的人进行理论宣传,要做到收放自如,正例反例相结合,最终要立足于主旋律。三是注重工作方法的学习创新,避免理论传播变成单纯的结论传播,要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工作的改进提升。

 普及传播伟大建党精神,既要遵循伟大建党精神生成发展的内在机制,也要遵循理论普及传播的路径和方法。《上海宣传通讯》编辑部主任、主任记者吕东卉从以下四方面论述:一是研究阐释,构筑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学术话语体系;二是宣传普及,要用好大众媒介、网络空间,做好社会舆论工作;三是教育引导,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四是行为示范,要通过历史典范和时代楷模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引领作用。

 普及传播伟大建党精神,需要多措并举和系统推进,注重方法和效果。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家林认为,我们要做好伟大建党精神的普及传播,一要普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二要普及和传播党的百年奋斗史。为了提高普及传播的实效,既要把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之中,也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影视、广播、文学、艺术等作品之中,并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

 中国为世界贡献了伟大建党精神以及坚持走先进政党引领民族复兴的道路。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徐国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民族复兴的实践路径:一是要不断探索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民族复兴的道路;二是要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三是要提升党的凝聚力、组织力和号召力;四是要不断提升党的理论和党的主张之解释力、说服力和引领力。

 伟大建党精神不仅为中国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也为世界贡献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必须优化伟大建党精神的全球叙事,促进和深化国际理解与认同。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衣永刚针对当前学科之间对话不足、学术与传媒互应不够、对内与对外叙事框架不一的问题,要从构建全球话语体系、重构传播叙事范式、加强多模态传播实践三方面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全球传播。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精神指引,是疫情下引领高校党的建设和全面工作的重要法宝。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教授建议,要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结合起来,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改革发展道路上攻坚克难结合起来。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普及传播是伟大建党精神传承赓续的重要路径,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拓展创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途径,深入开展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实践,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充分发挥理论研究优势,利用好思政课堂阵地,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红色文化资源,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不断创新普及传播的方式方法,激活伟大建党精神蕴藏的强大精神动力。

来源:光明网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