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1076万名青年学子结束大学生活,怀揣青春梦想,踏上人生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获得了更优越的发展机遇,实现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宽阔。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深入基层、投身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把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蓝图”。截至2021年,47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参加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他们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把实践当作最好的老师,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百姓美好生活注入青春正能量。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需要看到,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勉励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对于广大高校毕业生来说,要把基层和边疆当作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的练习场和大舞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环境差的地方,越能磨砺品质、增长才干、练就本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青年知识分子在党的号召下,主动选择到基层去、到边疆去,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基层和边疆因他们的到来而改变了面貌、增添了活力、焕发了生机,他们也在广阔天地中找到了自己的一方舞台,实现了人生价值。对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来说,不仅要读好有字之书,更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百姓,在社会大课堂中用心感受“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奇迹”,探析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用脚步丈量基层和边疆,就要拿出谋事干事的真本事和硬功夫,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里,发挥所学所长,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让山乡换新貌、展新颜。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离不开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放眼当代中国,无论是疫情防控一线还是卫国戍边前线,无论是体育竞技赛场还是科技创新前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随处可见。中国精神是可感可知、可学可及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练就一双慧眼,从英雄模范、先进人物和身边榜样身上感受崇高风范、接受道德洗礼、汲取前进力量,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用坚实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赤诚热爱。
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新时代大学生应主动深入人民群众中,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行动增进百姓福祉。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用青春才智推动实施更多有温度的举措、落实更多暖民心的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途径。一方面,从百姓日常的枝叶小事做起,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办好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实事,让百姓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另一方面要把“课堂教室”搬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寨边坝上,虚心向基层党员群众请教,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党的好政策送到百姓心坎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深刻感悟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奉献者、奋进者。一方面,需要看到,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面对基层工作遇到的难题难事,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态度、见精神。另一方面,面对层出不穷、迭代更新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应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增益其所不能,以真才实学服务百姓、造福百姓,用思路找出路、以创新谋发展,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来源:光明网
- 上一篇:常学常新笃信笃行 做党章忠实践行者
- 下一篇: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